【18世紀的混血古董】
這是一對大約1753年之後製造的牆角櫃中的一件,櫃上擺的是一件清代康熙中期的礬紅彩棒搥瓶;不過,本篇貼文的重點不是這個瓷瓶,我們來談談瓶子下方的這個漆器櫃子,一個典型的18世紀混血古董。
為什麼説是「混血古董」呢?因為這是利用日本鑲金漆面在法國工坊製造出來的家具。
從16世紀開始,法國王室貴族即對中國和日本的漆器產生極大興趣,礙於漆器中的重要元素「生漆」只生產於東亞,當時的精美東方漆器均透過東印度公司運銷至歐洲,首先出現於皇宮,爾後遍及於貴族宅邸,由於需求量大再加上海運的高成本與高風險,如同瓷器的情況,法國也萌生自行仿製類似東方風格的漆器,除此之外,也利用從東方原創但是在運輸過程中受到損壞的屏風、箱子或櫥櫃上拆解下來完好又珍貴的鑲嵌漆面部分再配合法國當地的工匠技術,既不浪費完好的東方漆面又有自由創作的空間,製造出討好刁鑽顧客品味又符合當地生活功能的漆器家具。
這件牆角櫃的凸肚形鑲金面板來自於日本,但整個櫃身、鍍金的青銅裝飾以及櫻桃色大理石鋪面則是法國工坊的作品,兩側塗上的「馬丁漆(vernis Martin) 」更證明了是巴黎工坊模仿東方漆器工藝的技巧。此外,櫃身後方的「BVRB」則是法國細木匠師Bernard II Van Risen Burgh從1735年開始使用的印記。
最後,附帶一提的是,所謂「馬丁漆(vernis Martin) 」指的是於1748年被指定為法王御制漆工坊、由馬丁兄弟(Guillammen Martin和Etien-Simon Martin)主持的馬丁漆工坊在1753年依照中國漆的成分所研發出來的質地輕盈的亮光清漆,還能調入不同顏色的漆料,得與東方漆分庭抗禮,從此成為法國漆工藝裡名聲震天響的原料。